历史从这里转身·按下手印后

一枚红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40年前
安徽一个普通农村
留下的18枚鲜红手印
引发的连锁反应
最终成为一场
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浪潮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这是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8年冬夜
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
在一张薄纸片上按下18枚鲜红手印
率先实行“分田到户”
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次年
小岗村迎来大丰收
粮食总产13.3万斤
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
一举结束
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这是严宏昌(左四)一家人在1980年拍摄的照片,左一是严宏昌的长子严余山。新华社资料图片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感叹
当时因为没办法
所以才这样做
我们在想,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为国家作出贡献
9月27日,在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田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1978年的中国也在探索前进的方向
那一年冬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从此开启
这是小岗村的稻田(9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大包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小岗村陷入裹足不前的窘境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人开始反思
如何加快实现
从“温饱”到“富裕”的跨越
这是9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小岗村村民新居。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在新一轮的探索实践中
小岗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
一个个让小岗人
引以为傲的项目相继建成
这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友谊大道(9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经过多年发展
小岗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
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
2015年7月,小岗村18户农民
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拉开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权登记颁证的序幕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
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小岗村还持续推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成立了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
村民变成了股东
土地有了“身份证”,变成了“活资产”
小岗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学校(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如今的小岗村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
农民腰包鼓起来了
2017年
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媒体记者在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参观(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18年3月23日,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左)和儿子严余山在小岗村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
严宏昌之子严余山
心中有个梦
他希望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
将小岗村建成全域田园综合体
这是小岗村的稻田及公路(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葡萄园内,农民准备进园采摘(2017年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严俊昌的孙女严淑淑
在大包干纪念馆工作从事讲解工作
每天,她通过解说
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小岗村
领会“大包干”精神
她说
这是对爷爷辈的特殊致敬方式
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40年,沧海桑田
18枚红手印早已成为历史
但是18枚红手印点燃的“星星之火”
开辟了9亿农民
阔步迈向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小岗村用40年改革实践证明:
唯改革才有出路
改革要常讲常新!
出品人:田舒斌
总制片:郭奔胜
总策划:周红军
总监制:肖阳 彭亚平
监制:邱小敏 王 雷
策划:李 由
编导:关 心 宋卫义
摄像:陈 扬 祝宏艳
剪辑:陈 扬
包装:陈正 马芸菲
设计:程媛媛 唐笑阳 樊珊珊 王晔
配音:薛志伟
顾问:唐小可 陈卫平
鸣谢: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
新华访谈 新华网安徽分公司
联合出品
改革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