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生研究会副会长杨忠好陪同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心等一行领导在通江县实地考察 - 新闻中心 - 民生信息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副会长杨忠好陪同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心等一行领导在通江县实地考察

        本网讯    2018年1月17日,四川省民生研究会副会长杨忠好和美丽乡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何明全陪同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主任李波,中铁锦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建辉,中铁锦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先平等一行领导在红色革命老区通江县考察,研究如何共创国家级红色文旅特色小镇。
        在我省国家级贫县打造一家国家特色小镇是四川省民生研究会2018年度的工作计划。此次,调研组受通江县人民政府邀请,对返乡创业青年薛宇(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在建设中的“秦巴雪岭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项目(下称该项目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该项目区在当地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已初具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框架,依托通江县现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该项目区的发展优势,创建国家特色小镇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项目区规划基本形成了“服务+产业+农户”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富硒茶业、三李文化、田园观光、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方面完成了一些规划和措施,也注入了一些特色的文化元素。创建工作以现有项目区为中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引进相关产业为支撑,结合项目区周边区域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养生、农耕、佛教等文化元素与现有的“三李”文化园、春载湖水域、毛浴古镇等项目联合,融入王坪、空山、临江、诺水河、光雾山旅游环线。
        申报国家特色小镇必须具有鲜明的发展主题、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和独特的特色文化三大要素支撑。依托通江县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助力,着力打造成为一个领域化的红色文化后产业堡垒,引入高效创新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项目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家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趋势,建设特色小镇具有重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调研组对项目区的区域条件、生态环境、文化要素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实际情况,提出在该项目区内,以央企、财团和相关机构合力创建“中国红色文旅特色小镇”的思路,并在创建工作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初步设想、项目定位和项目引进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一、指导思想
        通江县文化产业及红色文化后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发展是根本,文化后产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1、形成一个“主题”:文化后产业服务体系以产业发展为指导思想,面对文化后产业的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依靠现有的产业资源,用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互联网+的具体手段,构造具有可持续性的供给侧和需求的自洽体制,形成“自洽式融合性产业发展体系”的主题。
2、实现两个“抓手”:对文化后产业的供给进行精细分析,结合刚需和柔需的供给,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同时融入特需的供给,形成新的供给,以自洽的商业模式适应需求侧,实现立体供给产业结构的供给抓手;对文化后的需求进行精准分析,结合共性化需求侧和个性化需求的要素,以经济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同时融入人性化需求形成新的需求,以自洽的商业模式融入供给侧,实现立体的需求市场结构的需求抓手
3、明确三大“服务”:文化业服务体系必须明确“三大”服务,一是日常性服务(日常性必须发生的供给和需求);二是经常性服务(经常性必须发生的供给和需求);三是非常性服务(偶然性必须产生的供给和需求)。
4、确立四项“支撑”:文化后产业服务体系"四项"支撑,一是专业性支撑;二是商业性支撑;三是产业性支撑;四是事业性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在各级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推荐由中铁锦绣集团牵头与民营企业合作,合力将“秦巴雪岭乡村旅游产景区打造成规模的文化后产业美丽乡村综合体,进一步促进通江县红色文化后产业的改造升级,这对提升美丽乡村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通江及巴中地方经济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集现代化文化后产业集群功能为一身的美丽乡村综合体,升级区域功能,实现商业、康养、旅游开发运营一体化,打造经济发展新空间、产业聚集新格局和经济增长新板块。这能有效地促进资源整合、项目集中、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稳增长、供给侧调结构增添强劲动力。
2、乘国家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全面升级“秦巴雪岭乡村旅游”项目并针对目前通江文化服务行业缺乏核心市场、综合竞争力弱的现状,整合通江现有文化行业服务资源,集红色文化文创、红色文化后市场服务、红色文化商业、红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种养、高端商务和康养配套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于一体,提供一站式优化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这对通江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产业升级、打造商业核心区域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会推动内需增长,解决劳动就业,增加税收,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真正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实惠。
3、“秦巴雪岭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自身的诸多优势及运营管理优势是吸引其企业进驻的最大因素。我们拥有绝对的区域优势,通江是原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腹心地,红色文化遗址众多,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十分厚重;拥有地理区位优势,它紧邻已建“巴-万”高速、拟建“镇-广-渝”高速和“汉-渝”高铁,仅距离通江县城13公里,距离巴中市65公里,每年直接接受相邻的南充、广元、巴中、达州、汉中、安康等地近6000多万人口的消费客群。
        三、初步设想
1、由现有的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与央企(中铁)强强联合,成立项目合作公司,聘请国家权威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对特色小镇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咨询、研究、论证,形成高水平、高规格、高档次的顶层设计“总、控、详”规划方案,争取达到成功报批国家特色小镇。
2、结合现有项目区的基础条件,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构建文化后产业服务“孵化园”,吸引国内外文化后产业企业及人才入驻园区。拟定特色小镇发展主题为:“中国红色文旅产业博览园”。围绕主题创建“一乐、二观、三体验”的红色文化博览园,即一乐:乐水上趣事;二观:观红色文化、观森林景色;三体验:体验农事、体验民宿、体验露营生活。
3、文化后产业项目建设的意义:社会效益:积极响应国家红色文化产业和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红色文化精品线”、四川中优战略”和"川东北一体化战略"发展;树立全省特色小镇的标杆模范及试点示范;增加就业岗位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经济效益: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预计5亿元,预计年纳税金5千万元。
4、协调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批准在项目区成立“中国红色文旅文创基地”,进行红色文化及翰林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探索,进一步挖掘红色特色文化,定位并配套特色产业,完善社会公共事业和文化后市场服务功能及特色观光亮点打造,达到创新思维,创建标准,创造条件,成功报批,为相关联的其它产业化项目融投资和企业入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四、项目定位
1、整体定位:构建“中国红色文旅产业博览园”旨在打造国内一流的集文化后产业服务、游乐、娱乐、教育、旅游、商业、康养、竞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产业基地;
2、形象定位:成为中国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展示博览的重要基地、中国国防科教基地、中国军民融合文化示范基地、中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现代文化服务业标杆项目、四川创新产业旅游景点和中国文化产业面向国际的一张新名片。
3、市场定位:打造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品牌最全、功能最完善、服务最优质的新标杆;西南5省市区及至西部11省市区红色文化教育领域新中心(核心地)。
        五、项目引进
1、与中铁锦绣集团合作建设无公害处理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与中国海尔集团合作建设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冷链物流基地;
3、由团中央军民融合实践办公室批准国防教育实践基地;
4、引进中华野蜂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优质湖羊生态圈养产业化项目和优势特色山桐子木本油料种植、加工产业化项目;
5、与住建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推广的绿色装配式钢木结构房屋(见下图)入驻特色小镇,助推园区内民宿体验、农事体验、森林康养和特色街区亮点打造;
6、请农业部农业专家组把富硒茶系列产品打造成为国家品牌。                             
                                         何山/文

延伸阅读

频道热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