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层境界,你到达第几层了?

很多人都存在一个偏见,就是读书很高雅,而挣钱很低俗。所以那些被树立为楷模的读书人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点:穷。
比如深入基层工资仅足温饱的大学生村官、变卖全部家当到山区支教的教师、拒绝高薪诱惑在科研冷板凳上坚持数十年的学者。
仿佛读书人就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一旦动了挣钱的心思,就是庸俗、势利。
所以这年头,读书人真的不好当,挣得多要被骂作沽名钓誉,挣得少了又成了“读书无用”的铁证。
但在我看来,只有读书少的人,才会觉得靠读书挣钱丢人。
真正靠读书挣到钱的人,都是站着把钱给挣了。
比如前些年红遍全国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实体书出版以后还是坚持要在博客公开所有章节,让人不花钱也照样能看完全文,一样能够能入千万。
这样挣来的钱,凭什么说他不是光明磊落?读书读出财务自由的关键,不是你的身份。
读金庸的六神磊磊是报社的记者,写明史的当年明月是海关的缉私警察。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静下心来从常见的书里读出不常见的东西,在写书之前,当年明月读了10年明史;开公众号之前,六神磊磊读了20遍金庸全集。
当你能从书中读出常人所忽视的东西的时候,读书,也可以是通往财务自由路上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层境界 :与孤独和平共处
读书本就是一件孤独的事。
想想那些跟读书相关的成语吧,“挑灯夜读”、“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光是打出这些词语我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实在是太孤单了。
电影可以一起看,街可以一起逛,但书通常都是一个人读啊。
但我发现书读得越多,就越不怕孤独。
因为从书中你会发现,孤独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这个世上,就像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寒风一样,听起来凄凉,其实不过是不好也不坏的生活常态。
比如盛唐时的诗仙李白,如今人们总是唱着“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以为诗仙的生活就是恣意潇洒地“写写诗来澎湃逗逗女孩”,但在书中,你才读得出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再比如宋代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看他的故事,你就会感觉这位大文豪简直要把“乐观”两个字写在自己的脸上。
他被贬官黄州时,有一次想出门散心,散着散着偏偏就下起了雨,而且他还没带伞,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就掏出手机发朋友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但即便是豁达如此的人,在书中,你也能看到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孤独。书看得多了,你自然就明白,无论多么乐观多么伟大的人,也一样有孤独得肝颤的时刻。
书读得少的时候你觉得孤独,你会归结于是这个世界不够好,或者你自己不够好。总而言之,孤独是可耻的,说明你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而书读得多的人渐渐就会明白,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曾在拥挤的地铁上保持着无言的沉默,都曾看着通讯录里4位数的好友,却找不出4个马上就能开怀聊天的人。
这就是读书的第二层境界,不是读到不孤独,而是在书中读出孤独,直到你也能够与孤独和平共处。
第三层境界 :让文字内化为他的气质

有一天秋风乍起,雾霾与尘埃随风消散,只留下湛蓝的天空。正好那天下午没课,我一时兴起,一个人坐地铁到二环以内,在胡同间漫无目的地行走。
忽然听见上方一阵响动,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鸽子正从鸽笼中飞出,立刻就想起了中学课本里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的句子“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竟然与眼前的场景完全一致,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虽然距离郁达夫写出这个句子已过去了80年,但北平其实还是那个北平,这座城市的生活里,总会有雾霾遮不住的色彩。
回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故都的秋》时,班上一片哀嚎,我也是其中一员,因为我觉得这种冗长平淡的散文,背起来实在是毫无意义。
但其实读书就是这样,读得越少的人,才越容易觉得读书没意义。
比如“鸡汤文”在如今几乎已经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贬义词,但当我们问六神磊磊如何看待鸡汤时,他却说,文字其实本不该去分个高级与低级,就像武侠江湖里,门派其实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
我想,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去给文字分个三六九等,而是从最平淡的文字里也能读出生活的色彩。
欢迎大家为让更多乡村的小朋友看上书而献出一份爱心,“西部乡村读书行动”期待您的参与!
捐赠热线:028-86601379
捐赠账户: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东大支行
账号:4402298009100276641
捐赠说明:汇款时请注明是“西部乡村读书行动”
若您有闲置的图书可直接捐赠邮寄至: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71号703室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收
邮政编码:610012
联系电话:028-86601370
我们会将其投放于各个乡村图书馆,供大家阅读,传递知识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