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学生阅读喜好有何变化?

从中外古典名著开始,到近现代革命进步书籍、八十年代盛行的武侠和言情、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科幻及侦探小说、二十一世纪初泛滥的卡通漫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课外阅读特征也发生了变化。
一、 五六十年代:推崇激进的革命进步书籍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第一股热潮。这一时期的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大多是所讲述事件的亲身体验者,小说原型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比如,1938年就参加革命的杜鹏程写出了《保卫延安》,当过军区文化部长的吴强写出了《红日》,亲身经历战斗、当过武工队长的峻青写出了《黎明的河边》,“中美合作所”的幸存者罗广彬、杨益言写出了《红岩》等。正是这些“红色经典”作品的集体诞生,使新中国的阅读史出现了第一次热潮。
当时,进入中国大学生阅读视野的除去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还有苏联文学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和苏联的“蜜月期”,当时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苏联援建项目。苏联文学的出版盛况与时代大背景相吻合,在中国形成了苏联文学热现象。1952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李军在与麦可思交流时回忆说,他大学时期阅读的很多书都是俄语的。怀着对读书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不懂俄语的李军一边学习俄语一边看书。另一位老人回忆说,他大学阶段对苏联文学喜爱至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书中那些关于人生的沉思的名言被他认真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至今还能背诵下来。苏联文学作品很多表现的是人们高尚的品格和理想追求,而当年的“苏联文学热”对中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道德面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雷锋精神”在这个时期被挖掘出来,《雷锋日记》《毛泽东选集》成为青年人必读的图书,这两本书在大学校园中广为流传,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除此之外,《中国青年》《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也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捧,大学生们争相去学校图书馆阅读。事实上,那个时候出版的图书大都纸张粗糙、装帧简陋,发行渠道不通畅,新书上架往往不及时。但这些因素丝毫没有影响大学生读书的热情,他们时常去图书馆捧书阅读,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喜悦。物质的匮乏并没有让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停止追求的脚步,一切为了祖国,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心中最崇高的理想。
二、七八十年代:中外名著、各类文学盛行
经过十年的文化破坏,“书荒”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那时,四大名著加印一次能卖几十万的量,国民对读书的渴望可见一斑。由于需求太大,印制能力不强,纸也不够用,加之学校全面复课,大学恢复招生,教材很难及时到位。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也在等书读,一时间,对于书籍,人人嗷嗷待哺。1978年进入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夏志坚在与本文作者交谈时说,出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求,他大学时期看过各种类型的图书。那时他奶奶在图书馆工作,通过这样的渠道他借到了各种类型的图书和资料,文艺、历史、美术、音乐、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他都会涉猎。
夏志坚的故事并非个例,对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重返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读书的渴望极为强烈。辽宁某高校1983级的季康对麦可思讲述,他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才上了高中考取大学的,这让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上课,季康的业余时间要么在自习室学习,要么在图书馆阅览群书。他说,大学的图书馆如知识的海洋,那里有看不完的专业书及课外读物。
提起课外读物,用作消遣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也在那时蹿红。张立宪在《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一书中提到,记忆中图书馆里最抢手的就是金庸的书,每一本都被翻得破破烂烂,连收废品的都不屑收购。1984年毕业于上海某大学的周越对麦可思说,当年身边的同学看古龙、金庸的小说看得如痴如醉。一本武侠小说会在同学间相互借阅,一本书传阅一圈下来基本就烂了。那时广播也会播放各类小说,每日定点坐在收音机前听小说成了当年大学生的新型阅读方式。在与本文作者交流的几位八十年代大学生中,他们纷纷表示对当年的知青文学、插队文学、伤痕文学等记忆深刻。另外,《十月》《收获》《意林》《读者文摘》等杂志也会连载各类小说,成为图书馆中学生们争相抢夺的对象。
七八十年代大学生读书不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更偏向于博览群书,以此吸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在那个思想和理想共同畅销的年代里,大学生们更愿意关心思想和大趋势、大问题,而不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他们分秒必争,生怕错过任何扩展自己知识领域的机会。
三、九十年代:百花齐放,应用类书籍急剧升温
到了九十年代,出版界早已不再是文史哲图书一统江山,文化与商业开始合谋,各种图书出版风起云涌。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1992年考入新疆某高校的夏娟兰对麦可思讲述,当年他们会阅读各种类型各种内容的读物。武侠、言情小说依然流行,通常一位同学借来一本小说后会在同宿舍传阅一圈。夏娟兰说,她除了阅读当时热销的文学作品外,还会时常翻阅各类杂志。《青年文摘》《读书》《故事会》《幽默》《上海服饰》等杂志都是女生们必读的,一些漫画类、娱乐类的杂志开始丰富着他们的业余生活。
夏娟兰回忆,当时学生们读书的热情依然高涨,大家三分之一的课外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夏娟兰说:“大家都不甘落后,这本书你读了我也要读,否则感觉自己比别人少学了许多。”女生们喜欢买个精美的本子,在阅读的同时摘抄书中优美的语句,并在旁边配上精美的图画。夏还表示,那个年代网络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书籍、报纸、杂志是大家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阅读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也是学生们必然的选择。
另外,九十年代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样生活拮据,大学生除了会去图书馆借阅课外书,也会在书店购买一些应用类图书。那时,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国”正在持续升温,计算机越来越普及,IT业及电子商务开始发展起来,大家都在看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计算机、经济、法律等应用类书籍,忙于考研、考证、考英语。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延续着前辈们的读书传统,图书种类相较于八十年代更加丰富。同时,大学生们的阅读选择也变得更有针对性。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对今后个人职业发展有利的应用类书籍。相比于他们的前辈,“博览群书”的强烈求知欲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走了下坡路。
四、21世纪初:跟随潮流的快餐式“浅阅读”
步入新世纪,经济稳步发展,图书的种类越来越多,21世纪的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应用类的图书,还是消遣类的小说,这一代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2003年毕业于四川某高校的小艾回忆,她大学期间读的课外书多是书店热销图书,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寻秦记》《卡耐基》《上海宝贝》等。她身边的很多女生喜欢看《蜡笔小新》《老夫子》《涩女郎》这类漫画,她们觉得看这类书不用动脑筋且轻松愉快。观察近年来各大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榜单不难发现,经典作品的名字已悄然退出了学生的视野。这些榜单上没有四大名著,没有鲁迅、莎士比亚、马尔克斯,只有流行小说,只有阅读消遣。一位高校图书馆负责老师说,“当经典书放在书柜上落满灰尘的时候,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仅限于图书馆里的纸质阅读。如今的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得各类信息,并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电子图书的产生,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阅读。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不但经济实惠、方便携带,还能使读者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同时,“浅阅读”逐渐成为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
2006年毕业于上海某大学的东子表示,在各大门户网站上看热帖伴随了他整个大学生活。东子虽然偶尔也会阅读文史哲类的图书,但一年下来最多读两三本,而且他并不会仔细阅读此类图书,往往只是匆忙翻几页粗略地了解个大概。买书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情,然而更多的时间里,大学生们在网络上追看没有深度的电视剧,或者扎堆玩网络游戏。很多热销书被他们买来后都摆脱不了被束之高阁的命运,并且最终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在“浅阅读”当道的年代,啃“大骨头”似乎已然成为“精神贵族”的奢侈做法。然而,大学生本身不应该成为“精神贵族”吗?大学图书馆大楼越建越高,藏书量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高校是否注意到自己也应肩起负引导学生阅读的责任?
欢迎大家为让更多乡村的百姓看上书而献出一份爱心,“西部乡村读书行动”期待您的参与!
捐赠热线:028-86601379
捐赠账户: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东大支行
账号:4402298009100276641
捐赠说明:汇款时请注明是“西部乡村读书行动”
若您有闲置的图书可直接捐赠邮寄至: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71号703室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收
邮政编码:610012
联系电话:028-86601370
捐赠说明:因“西部乡村读书行动”为纯公益项目,为将大家的善款用在图书馆的建设上,还请各位爱心人士在捐赠书籍时不要选择"到付"。
我们会将其投放于各个乡村图书馆,供大家阅读,传递知识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