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道,看看古代先贤如何读书 - 乡村读书 - 民生信息网

读书有道,看看古代先贤如何读书

1、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深谙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事实证明,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5、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6、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
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
 
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
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9、
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欢迎大家为让更多乡村的小朋友看上书而献出一份爱心,“西部乡村读书行动”期待您的参与!

 

捐赠热线:028-86601379
捐赠账户: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东大支行
账号:4402298009100276641
捐赠说明:汇款时请注明是“西部乡村读书行动”

 

 

若您有闲置的图书可直接捐赠邮寄至: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71号703室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收

邮政编码:610012

联系电话:028-86601370

捐赠说明:因“西部乡村读书行动”为纯公益项目,为将大家的善款用在图书馆的建设上,还请各位爱心人士在捐赠书籍时不要选择"到付"。

我们会将其投放于各个乡村图书馆,供大家阅读,传递知识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