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事,如果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 乡村读书 - 民生信息网

阅读这件事,如果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爱阅读的人,并非一定是个已经读过很多书的人,并非你问起某某经典作品某某著名作家他就必须对答如流的人,并非每天书不离手的人,并非非得藏书惊人的人,并非爱讲大道理的人,也并非考试成绩一直很优秀的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喜爱阅读,在于他对看书这件事儿没有抗拒心理;对他来说,看书是一种爱好而非一项任务、一件能达成功利目的的工具;对他而言,阅读与社交、娱乐等其他形式拥有同等地位,愿意主动将闲暇时间分一点儿给书籍这位好友。

 

不过,总而言之,一个爱阅读的人,必定是对书本有足够诚意的人。

 

前不久我刚听了李笑来谈阅读的线上分享,他将自己的阅读路径分为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

漫无目的地读书。

 

● 第二阶段

大量阅读后逐渐形成挑书的习惯,有自己挑书的主见。

 

● 第三阶段

读书变少了,开始大量阅读学术文献。

 

● 第四阶段

进行检索阅读,即有目标地阅读。

 

● 第五阶段

又回到什么都看的阶段,从什么都看当中研究一些看似没什么必要的东西,让自己能够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若按照他的分段方式,我顶多处于阅读的第二阶段。之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就想整理出自己如何阅读的方法,也正因为自己还不是一个娴熟的阅读者。

 

作为一个还不怎么娴熟的阅读者,在阅读的路上不总是那么“ 一帆风顺 ” 的。从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直至能名正言顺地将 “ 阅读 ” 写入我的爱好当中,着实经历了一段蛮长的时间。

 

即便目前自我感觉已经进入阅读的上升阶段,但若碰上工作或生活事务繁忙,看书被迫停滞一些时间的时候,阅读的 “ 惯性 ” 就会一点点地削减,想要重新进入顺畅的阅读阶段,则又需要克服拖延心理,重新给自己的阅读齿轮加点儿润滑油。
 

我所想总结的东西,就是我目前常用的那几种 “ 润滑剂 ” ,它们帮助我顺利开启阅读和重启阅读。

 

以前我会以为 “ 意志力 ” 也是阅读的润滑剂之一,而且是占比重最大最重要的一种,但后来发现这是误解。破除意志力神话也成了我的读书原则之一,即如果没有可以采取行动的方法和策略,却老是想着“我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才是最重要的。

 

我到目前所读的书以实体书为主,而且更大部分属于非虚构类图书,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 第一种

能够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法的书籍,例如关于阅读、写作、职业、心理、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

 

● 第二种

不针对目前人生的现实问题,从间接但却根本的方向思考问题或现象本质的书籍,能够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两种书籍都更偏重于学习和思考,而非消遣娱乐,因此更容易让初读者望而却步。那么对于以非虚构类为主的阅读,我需要如何开启和重启它呢?

 

▌ 从“简单的快书”开始

 

所谓的 “ 简单 ”,就是文字较浅显易懂,内容编排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读者只需沿着作者在目录中搭建好的框架,将信息填入框框中就可以轻松掌握整本书的内容。

 

而 “ 快 ” 则有几个要素。首先是书尽量薄一点、页数少一点;其次是每一页的文字排版较松,也就是行间距比较大或者选用的字号较大或是插图较多,因而每页的字数相对少的。

 

这样的书易上手,容易有快速get到新知识的满足感。翻读的速度又快,即使没有大块充裕的阅读时间的初读者也可以利用通勤、等待或睡前的零碎时间看完,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又有很快完成一本书的成就感。

 

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头,就容易激发继续阅读的信心,开始有继续攻克其它书的欲望。并且因为有了前面快速的阅读经验(此处 “ 快速的阅读经验”不是指所谓的速读,“ 快速 ” 只是纯粹根据个人经验,相比较而来的),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就容易保持这种良好的“阅读惯性”。

 

 

那么接下去就可以开始选看稍微难啃一点儿的书了。
 

这其实也是为自己先定一个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先为自己留出一个适应期、过渡期。过分强迫自己一开始就啃大部头,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适应的,比如我。而且有时反倒会适得其反,一蹶不振,搞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再碰书了。

 

前面提到过,我有时因为工作或生活事务繁忙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没碰书,在这之后想要重启阅读,不论是注意力集中度和阅读速度都会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我也会刻意挑选这种简单的快书来重启阅读,效果明显。

 

“ 目标、进度、成果 ” 可视化

 

关于阅读的“目标、进度、成果”的可视化,我使用的是“豆瓣读书”。

 

其实应该说是因为我从大学时就爱用豆瓣的读书(和电影)频道了,用着用着才发现原来还有促进我看书这等好处,于是才归纳了“可视化”这个条目。

 

在豆瓣读书的“我读”里,可以将所有感兴趣的书标注为“想读”,“想读”列表是我每次购书前的参考清单。这个“想读”的标记其实就是“目标”了。

 

“ 在读 ” 则是我正在阅读的书目,即为 “ 进度 ”。

 

“ 读过 ” 列表里则是所有我已经读完的书,也就是我的“成果”了。“ 读过 ” 列表中同时也帮助我记录下了读完后做标记时的日期,以及我对这本书的评分和简短的评价。如果是特别有触动或启发的书,我还会认真添加读书笔记或书评进去。

 

 

“ 读过 ” 列表非常方便我回顾和查看我已读过的所有书,如果有心的话,还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提取信息做成每周、每月或每年的阅读数量统计表,这样就可以轻易比对出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变化了。
 

这里所说的 “ 目标、进度、成果 ” 只是三个标记这么简单,没有太多其它参数。但也正因其简单,才让我用了这么多年依然爱不释手,还挖掘出了它的价值。

 

每当将一本书从“想读”更改为“在读”时,预示着一个新的阅读历程的开始。而当“在读”变为“读过”时则标志着这个历程的结束。每当一本书处于“在读”状态时便很激励我想尽快让其跑进“读过”的列表里,也更激励我尽快读完它(至于怎样才算 “ 读完 ”,我又自有一套标准,并且还在一点点地完善中)。这也给自己制造了一些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 “ 豆瓣 ” 的手机端还未完善之前曾短暂地出现过一个名为“小豆书僮”的app,这个app其实等同于单独分离出来的手机版“豆瓣读书”,功能与网页版的豆瓣读书无异,但多了一个有意思的功能。

 

当一本书被标记为“在读”之后,就会自动显示出这本书的总页数,而使用者则能时时更新自己读到这本书的第几页,并且显示在阅读进度条上,如此便能很容易地看出自己已读和未读的比例。

 

虽然这个功能我自己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现在也不需要这种激励了。但在刚开始想培养阅读习惯时这个方法还是可以参考的。

 

不过因为后来上线了正式的 “ 豆瓣 ” app,“ 小豆书僮 ” 居然就消失了。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app能达成类似功能。当然,在Kindle上阅读也同样能看到进度,能够方便地评估出自己的速度和目标,不过前提是你得看电子书了。

 

 ❖ 

 

这两个方法便是我现在常用的开启和重启阅读的小撇步。

 

其实我原本在列提纲时加入了一个关于“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开始阅读”的条目,但仔细想想,刚开始读书时我确实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只是一味地觉得读书这事儿好。而后来才有的目标应该说是在实际阅读实践之后才总结制定出来的。

 

所以现在想来,觉得做一件事情是好事就够了。


欢迎大家为让更多乡村的小朋友看上书而献出一份爱心,“西部乡村读书行动”期待您的参与!

 

捐赠热线:028-86601379
捐赠账户: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东大支行
账号:4402298009100276641
捐赠说明:汇款时请注明是“西部乡村读书行动”

 

 

若您有闲置的图书可直接捐赠邮寄至: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71号703室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收

邮政编码:610012

联系电话:028-86601370

捐赠说明:因“西部乡村读书行动”为纯公益项目,为将大家的善款用在图书馆的建设上,还请各位爱心人士在捐赠书籍时不要选择"到付"。

 

我们会将其投放于各个乡村图书馆,供大家阅读,传递知识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