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优化模式 扶贫攻坚添新招 - 民生思考 - 民生信息网
首页  >   民生思考  >  正文

发挥优势 优化模式 扶贫攻坚添新招

发挥优势 优化模式 扶贫攻坚添新招
——保护国际基金会理县混农林业项目调查报告
 
       坚决打赢环保、扶贫攻坚战是习主席和党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坚战的两大攻坚战。我省广大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很薄弱的地区,是这两大攻坚战的主要战场。保护国际基金会为助力我省此两大攻坚战,投资200多万元在理县甘堡乡甘堡村开展了混农林业试点项目。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为了总结保护国际基金会和当地政府以该项目的实施,推进扶贫攻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四川省民生研究会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该专题报告。
        一、民族地区山地农村面临的严峻现状亟待改变
        保护国际基金会理县混农林业项目所在的理县甘堡村,位于我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一级支流杂谷脑河流域的高山峡谷山岳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河谷气候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这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是天然林保护及植被恢复的重要区域。放牧是当地少数民族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当地的放牧的方式又主要以敞放为主,对树木幼苗及新生植被的破坏严重,虽然当地政府力图逐渐恢复这些高半山地区的植被,但一直效果甚微。
        当地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大白菜为主,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复种指数较高,为保证产量,当地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农田土壤板结退化,地力严重下降。再加之近年来白菜价格持续下跌,种植效益很低,严重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增长。
        甘堡村也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5·12地震之后,开展的大规模灾后重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参与灾后重建工程的打工收入。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完成,用工量锐减,很多人又只能再回到农业生产上谋求生计。同时,地震导致村民房屋损坏,新建住房大都在震后下迁至河谷地带重建,原来山上远离住地的农田已经逐步荒废。项目用地就是选的这些被撂荒的荒芜土地,让其重新创造价值,并让赋闲下来的农民能够回归到农业生产岗位。
        保护国际基金会之所以选择理县甘堡村作为项目实施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甘堡村面临的问题,正是我省贫困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项目实施方希望在这样有代表性的地方取得成功的经验,为其它类似的地方的项目实施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二、保护国际基金会理县混农林业项目主要内容及做法
        该项目的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动植物资源,形成立体的循环的生产模式,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护国际基金会与理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以及甘堡村村委会合作,利用甘堡村荒废的集体林地作为试点,结合林业、农业、畜牧业技术,发展混农林业,探索出一种因地制宜地、多元发展、高产且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构建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既能实现环境保护,又能让当地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的目的。探索建立和提高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方法,为应对因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可供复制的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及做法由基础设施建设+多个生产运行模式组成。
        第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该项目的首要任务。甘堡村属于经济很不发达地区,加上5·12特大地震的破坏,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条件都不具备,因此修路、修水利设施、进行必要的土地整改等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了实施项目的首要任务,理县当地政府先后先后支持约150万元,平整土地120亩,修建项目道路2公里,容积8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10吨冷冻库和200平方米的猪场及配套化粪池,以及100平方米的项目生产用房,铺设灌溉管道7000余米,为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条件。
        第二,针对由于山羊敞放造成林木破坏问题,将集体林地建成社区保护地,面积达1000公顷。在林业部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对人工幼林进行抚育及补植,同时帮助村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严禁山羊进入保护地敞放啃食树木。同时在林地旁修建猪舍饲养藏香猪,所养的猪只白天进入林子觅食。在觅食的过程中又为林地提供肥料养分,形成林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模式。
        第三,以甘堡村后山成片的集体土地为主进行种植业产业规划,形成立体种植与养殖对接的循环的混农林业模式,主要以当地苹果和红脆李与晚熟的菜豆(季节优势)进行搭配的立体种植,如苹果+海椒,红脆李+大豆等搭配种植,同时与猪场对接,用猪场的沼液灌施果、菜、豆,又利用菜豆副产物作猪饲料,进行循环利用。增施的肥料以农家有机肥如羊粪和有机常务复合肥为主。我们把他们这种产业业态归纳为三句话,即:高低搭配、长短结合、种养循环。
        第四,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保护国际基金会作为项目的组织和主导者,并不代替社区的主体地位,它们主要是从外部指导、帮助和服务,重点是提供资金和帮助整合争取政策资金;提供技术的指导服务,如邀请专家对当地居民进行技术培训,编写适应的技术手册,提供给农民学习;帮助社区完善专业生产合作社,提供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当地居民自我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而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主要是社区和专业合作社承担;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实现项目有效管理。并由保护国际基金会和社区签订协议,把双方的任务和职责明确化、具体化,让项目实施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上达到了当初规划要求。1000公顷的集体林保护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耕地的土壤逐步得到改良,项目区域内土壤的有机质(SOC)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含量显著增加;经济收益开始显现,2017年,项目总产值达20.03万元,预计果树进入成熟期后,年实现纯经济收益可达59.86万余元,待项目建设全部完成达到丰产水平后,可以实现年产值302万元,形成农户稳定的收益来源。
        三、混农林业项目建设的优点
        从该项目的建设和初步显现的成效看,具备很多好处,这样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发展混农林业是修复生态环境和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
        混农林业是将林、农、牧业有机地结合,采取林下养殖、果树间套种、荒坡造林等技术措施,恢复和提升山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造林绿化、恢复植被的目的。同时混农林业的猪、鸡等养殖品种采用林下放养、生态循环利用和配套圈养模式,种植类品种采取果菜、果豆立体种植模式,通过这样的循环和立体的农业技术,兼顾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增强土壤的碳汇功能和有机质含量,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传统的单向生产向综合的混合农林业转变,有效解决农林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当地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混农林业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措施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76%的贫困县在生态脆弱带内。大部分贫困人口日常生计和收入直接依赖于当地自然资源,对重要生物资源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加大了区域减贫难度。发展混农林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扶贫脱贫的重要举措。发展混农林业,是将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一体化推进,对于生态脆弱的山地地区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生态保护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大环保约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而且还能逐步协助引入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促使贫困地区弯道超车,尽快赶上国家整体的发展步伐。混农林业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生产原生态、绿色、安全的优质生态农副产品,通过构建高端农产品全产业链,依靠有力的技术和营销团队,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在改善森林等自然景观,最大程度还原绿山青山的同时,发展农林业采摘、亲子体验等现代观光农业、打造特色旅游产业等新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经济效益,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帮助群众增收进而脱贫奔小康的目的。
        发展混农林业项目可以引导环保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助力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缺、管理能力弱。通过发展混农林业项目,把环保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将提升当地基础能力建设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能力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既夯实了环境管理基础,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
        第三、发展混农林业能有效促进民族融合
        在我省甚至于我国西南部,适宜于发展混农林业产业的区域多是贫困山区,更多的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居民大多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态,生产力低下,经济收入极度不稳定。发展混农林业产业,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能清楚的感受到国家、政府和其他民族同胞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不失为一种增强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有效途径。
        第四、发展混农林业能提升当地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唤醒民众参与意识
        混农林业产业是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等技术结合在一起,所有的技术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来操作的。为了保证混农林业产业发展的成功,必须由社区居民大会进行商议;同时聘请专家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对社区人员进行生态保护及种植技术培训,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帮助社区专业合作社了解生态产品产业链,进行产品的推广及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当地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还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营造大家一起参与、共同保护的社会氛围。
        四、关于加快推进混农林业模式的建议
        从绿水青山中要效益,将环境保护和扶贫脱贫相辅相成。从保护国际基金会理县混农林业项目的成功试点可以看出,依靠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发展混农林业,是一种成本低廉、成效显著,可持续、可复制的生产模式,要将这种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关键在于政府要高度重视,进行有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为此建议:
        一是营造舆论氛围,提高认识。混农林业作为一种有利于生态和土壤条件的改善和有利于经济效益提升的生产经营模式,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因而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这一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使人们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适宜性,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二是要将发展混农林业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就是环境优美,经济富裕,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建设新农村中将混农林业发展模式植入相适宜地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具体实施,将环境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统一起来。
        三是优选混农林业发展方案。发展混农林业项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经济节约、技术可行、效果可靠”的原则,选取成本低、效果好的技术路线。
        四是搞好事前规划。发展混农林业,一定要做到规划先行,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做到科学的管理,规划好了,治理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五是多方筹措资金。为确保混农林业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做好资金的筹措,应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即政府、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治理资金的机制。要认真吸引利用好国内国际公益组织的项目资金。政府按市场的规律,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来自其他渠道的资金参与,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混农林业项目,扩大绿色产业投资和融资渠道,逐步使企业投入、社会投入、资本市场、外资成为进一步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六是强化组织领导。发展混农林业经济,关键要领导重视。党委、政府都应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同时要引导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尤其要组织好具体实施主体专业合作社,配备好管理人员,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用到关键的岗位上,切实提升社区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专业合作社的自我服务能力,这是保证项目实施以及新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计。